“大家都在争分夺秒,两天后我们会有一款IP联名款手办要开售。”7月16日早晨9点,成都博物馆门外已经排起长龙,另一边的办公楼里,成都博物馆文化创意与产业部运营总监吴安琪也和她的“文创天团”早早开工。
这是吴安琪从事文创运营管理的第10个年头。近年来,伴随“谷子经济”“博物馆热”等大火,“文创”正逐渐跳出相对小众、分众的年轻人“亚文化”圈,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追逐的产业热潮。去年9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正式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为新职业,随即开展了“文创策划运营专题培训”工作。吴安琪和成都博物馆7名同事率先报名,成为行业中首批受训从业人员。
“光是成都博物馆,每年的客流量就约为400万人次,庞大的客户群体意味着行业内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的岗位缺口仍然很大。”吴安琪曾经手多项品牌授权及联名产品合作,拥有文化创意与商业结合的丰富经验。在她看来,不论是文创产品的设计策划,还是后续的品牌运营,都是让一份文创产品“出圈”又“出彩”的必备“基因”,“这个职业还很新,大家都在按照新的岗位要求,不断学习成长。”
“看,这款‘潮文物语-镇水神兽希希’系列盲盒在我们博物馆稳坐销冠多年!”在成都博物馆文创区域,吴安琪隆重推介了充分结合成都盖碗茶、火锅、麻将等特色地域文化的石犀造型手办。2020年,成都博物馆举办“这礼是成都”2020文创设计大赛,“潮文物语-镇水神兽希希”是当年的金奖作品,创作者为成都80后文创产业从业者曾舟。
作为一名站在行业浪潮上的后起之秀,曾舟从事这个“新职业”已有7年时间,在此之前,他一直做着游戏原画师的工作。除了石犀系列作品,他还设计制作了“福佑堆堆”“通天神树・十日神话”等三星堆系列文创盲盒。
咧着嘴笑得憨憨的“铜兽面”、呆萌端坐的“青铜大立人”、穿上长袍的“金面铜人头像”……在曾舟自营的潮文物玩具方舟模玩收藏馆,由他原创设计的三星堆系列文创潮玩作品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用百变的创意,从博物馆文物、中国神话传说中挖掘蕴含华夏文明的形象,用俏皮可爱、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让“文化”破圈走向社会大众,这是文创领域从业者追逐的“魔法”。
“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就是要把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实现,还要考虑现实因素,控制好成本,确保产品能在市场流通。”创业至今,曾舟经历了很多考验。为解决60厘米高的三星堆青铜神树手办模型材料受热变形的问题,生产过程中反复打磨两年才得以上市。他告诉记者,目前成都有上千家文创产品公司,不论是创意设计,还是材料成本控制,竞争都十分激烈。
在成都,“GOGOPANDA熊猫出发”IP多次代表成都参与全球性文化活动,是成都重要的代表性大熊猫IP之一。品牌创始人陈广宇打造的文创作品“艺术熊猫”,正以一种“共创、共享”的姿态全球巡游,2014年至今,已完成40多个国家、300多场巡演与艺术共创活动。2019年,“艺术熊猫”还被评为“文旅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文旅IP”。作为在业内深耕20余年的文创“老炮儿”,陈广宇对于“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这一职业所肩负的使命有着独到见解。
“把文化符号变成有生命力的IP,策划只是起点,运营才是真正的开始。”近年来,陈广宇深刻感受到,虽然大熊猫文创产业潜力巨大,成都开发熊猫IP的企业也很多,但大部分还停留在产业链前端,设计创意也只局限于大熊猫固有的形象表面,缺少核心创意。他认为,成功的IP要具备形式包容性、商业开放性、内容可持续性的基因属性,需要引发不同需求用户的共鸣。
“从事这个职业,在具体实践中会涉及很多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内容,这就需要更多具备复合型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支撑。”采访过程中,无论是陈广宇,还是吴安琪和曾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高校持续孵化培养文创产品策划运营专业人才的共同期待。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娜 通讯员 潘文苑 姜帅)
亿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