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聚集》作者为华远
从单向实证到系统整合:华远科学性美论与门罗新自然主义美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7月
摘要
托马斯・门罗的新自然主义美学开创了美学科学化的先河,主张以自然科学方法研究审美现象,却陷入经验归纳的单极逻辑。华远提出的科学性美论在继承其实证精神的基础上,通过 “红绿蓝三维度” 框架实现了范式升级:既保留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又整合哲学思辨与文艺经验,构建起 “时空定位 — 良性循环 — 矛盾统一” 的动态系统。本文通过比较二者在理论根基、方法论、美本质界定等方面的异同,揭示华远理论如何超越门罗的单向度科学主义,同时兼容其合理内核,为当代美学提供更具包容性的解释框架。
关键词
科学性美学;新自然主义;信息中介;审美范式;跨学科研究
前言
自鲍姆嘉登为美学命名以来,“科学化” 始终是美学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20 世纪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以《走向科学的美学》确立新自然主义美学的地位,主张 “用研究星辰和岩石的方法研究艺术”,将美学从哲学玄虚中解放出来。然而,其理论因过度依赖经验归纳、忽视人文维度而备受争议。华远提出的科学性美论,以 “信息中介” 为核心,整合哲学思辨、文艺经验与科技实证,构建起更具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本文通过对比二者的理论特质,探讨科学性美学如何实现对新自然主义的超越与兼容,为理解当代美学的发展路径提供视角。
一、理论根基的分野与呼应:自然主义的两种形态
(一)门罗的经验自然主义:从生物本能到审美现象
门罗的新自然主义植根于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将审美活动视为 “自然进化的产物”,主张 “美学应像生物学研究有机体那样描述审美经验”。他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强调:“审美不是超自然的奇迹,而是与饮食、睡眠一样的自然过程。” 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美学对 “审美无功利性” 的迷信,却将审美简化为生物本能的延伸。例如,门罗通过统计观众对不同色彩的生理反应归纳审美规律,认为 “对称形式的审美普遍性源于视觉神经的生理构造”。这种生物还原论虽揭示了审美活动的生理基础,却忽视了其文化内涵与历史维度。
(二)华远的系统自然主义:从宇宙规律到人文共生
华远的科学性美论同样以自然主义为基底,却将视野拓展至 “宇宙 — 生命 — 人类” 的全尺度。他引用怀特海 “实在即过程” 的观点,提出 “美是自然规律与人文诉求的共振”。例如,张家界砂岩峰林的审美价值,既源于地质运动的力学规律(自然维度),也依赖人类对 “雄奇” 的文化诠释(人文维度),二者通过 “信息中介” 形成动态平衡。这种自然主义超越了生物还原论,实现了 “天人合一” 东方智慧的现代转化。正如杜威所言:“艺术是自然的继续,是生活大地的‘山峰’。”
(三)两种自然主义的逻辑交汇
二者均拒绝将美归为超验理念,坚持 “审美现象的自然属性”。门罗通过实验证明 “对称形式的审美普遍性源于视觉神经的生理构造”,华远则进一步以神经科学显示 “四荷尔蒙协同构建审美快感机制”,二者在 “审美具有生物学基础” 这一点上形成呼应。然而,门罗的自然主义局限于生物本能,而华远的系统自然主义则强调自然规律与人文意义的辩证统一,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理论框架。
二、方法论的突破:从单向移植到多元整合
(一)门罗的实证主义单轨:自然科学方法的直接套用
门罗主张 “美学应采用物理学的观察、化学的分析方法”,如通过统计观众对不同色彩的生理反应归纳审美规律。他在《艺术的哲学》中坦言:“我们只需记录、分类审美现象,无需追问本质。” 这种方法论虽推动美学脱离形而上学,却因忽视审美活动的人文性而显片面。例如,面对杜尚《泉》的颠覆性审美价值,门罗的经验归纳法无法解释其 “现成品艺术” 如何突破既有审美共识。
(二)华远的多元逻辑耦合:跨学科工具的系统运用
华远提出 “形式逻辑 + 数理逻辑 + 辩证逻辑” 的方法论体系:形式逻辑确保概念清晰(如区分 “显在信息中介” 与 “潜在信息中介”);数理逻辑量化审美规律(如 “光缆线橄榄型结构” 的概率分布);辩证逻辑把握动态平衡(如 “整体性与简洁性的矛盾统一”)。这种整合使美学既能解释量子力学与审美体验的同构性,又能容纳《兰亭序》的笔墨韵律所蕴含的文化意涵。例如,华远以量子力学的 “波粒二象性” 隐喻解析八大山人 “白眼鱼” 的视觉形式与情感符号的叠加态,实现了科学语言与艺术体验的跨界对话。
(三)方法论的继承与超越
华远继承门罗 “美学需实证支撑” 的主张,却突破其 “方法单一化” 局限。例如,对 “崇高美” 的研究,门罗仅统计观众心率变化,华远则结合神经科学(杏仁核激活)、哲学(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与文学案例(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构建多维度解释框架。这种跨学科方法论不仅深化了对审美现象的理解,更回应了当代美学的复杂性挑战。
三、美本质界定的超越:从否定定义到动态系统
(一)门罗的反本质主义:对 “美本质” 的刻意回避
门罗认为 “美本质是无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主张 “美学应描述‘什么被视为美’而非‘美是什么’”。他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强调:“如同‘生命’无法被定义,我们只需描述美的现象特征。” 这种立场虽规避了抽象思辨的陷阱,却使美学沦为现象的堆砌,难以应对 “AI 生成艺术是否为美” 的当代争议。例如,面对 TeamLab 数字艺术装置中 “身体运动数据与光影反馈的实时交互”,门罗的理论因缺乏前瞻性而难以解释其审美价值。
(二)华远的动态本质论:信息中介的系统定义
华远提出 “美是时空定位与良性循环中,整体性与简洁性矛盾统一的信息中介系统”,既突破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二元对立,又保留可操作性。例如,八大山人 “白眼鱼” 作为信息中介,其视觉形式(粒子性)与情感符号(波动性)的量子叠加,既具具体可感性,又蕴含 “孤愤” 的文化意义,印证了本质的动态性。这种定义不仅兼容科学实证与人文诠释,更赋予美学应对技术变革的理论弹性。
(三)本质观的辩证统一
华远并未否定门罗对 “抽象本质” 的批判,而是将本质转化为 “可观测的动态关系”。正如量子力学不否定粒子存在却揭示其波粒二象性,华远的本质论既承认美的客观性,又强调其在主客交互中的生成性,实现了对门罗反本质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在敦煌壁画修复中,华远提出的 “多维时空定位” 原则,既分析颜料成分(物质时空),又考察唐代宗教仪轨(文化时空),避免单纯技术修复导致的历史信息失真,这种动态本质观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研究范式的拓展:从经验描述到三维耦合
(一)门罗的 “单维实证”:局限于可观测的审美现象
门罗将研究对象限定为 “可测量的审美经验”,如通过眼动仪记录观众对画作的注视轨迹,或统计不同文化对色彩的偏好差异。这种范式虽具科学性,却无法触及审美活动的深层维度。例如,无法解释《红楼梦》中 “冷香丸” 意象的象征意义如何超越感官体验。门罗的理论因缺乏对 “创新极值区” 的解释框架,陷入 “以经验解释经验” 的循环。
(二)华远的 “三维整合”:红绿蓝范式的系统建构
红色维度(哲学思辨)解析美的动态生成,如以 “形式粒子性与意义波动性” 诠释《诗经》“比兴” 手法;绿色维度(文艺经验)通过 “光缆线橄榄型结构” 说明先锋艺术与大众审美的互动,如毕加索立体主义从 “创新极值区” 到 “共识区” 的演化;蓝色维度(科技实证)依托神经科学,显示 “观看《富春山居图》时默认模式网络的激活增强”。三维度相互支撑,形成完整范式。例如,对 “自然美” 的研究,门罗仅描述 “人对星空的生理反应”,华远则结合哲学(康德 “崇高论”)、天文学(恒星演化规律)与诗歌(曹操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揭示自然美的多重维度。
(三)范式升级的理论意义
华远的三维范式弥补了门罗 “重实证轻思辨” 的缺陷。例如,在分析清华大学展招举的《蕉偏宜墨》时,门罗的理论仅关注作品的形式特征(如狂草笔触与芭蕉叶的自然形态),而华远的三维范式则从哲学思辨(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文艺经验(模块化组合的创作手法)与科技实证(数字技术的应用)三个维度,全面解析其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解码。这种范式升级使美学研究更具深度与广度。
五、实践应用的延伸:从艺术现象到跨域实践
(一)门罗的 “艺术中心主义”:局限于传统艺术领域
门罗的实践研究集中于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如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画作的构图比例与观众反应的关联。这种取向使其理论难以适用于非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如城市规划、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例如,面对新加坡 “花园城市” 规划中 “生态形式美” 与 “社会功能” 的融合,门罗的理论因缺乏社会维度的考量而显得苍白。
(二)华远的 “跨域实践观”:从文化遗产到 AI 伦理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华远提出 “多维时空定位” 原则,如敦煌壁画修复需兼顾颜料成分(物质时空)与唐代宗教仪轨(文化时空);在 AI 艺术领域,以 “信息中介阈值” 界定审美边界,主张 “人类情感数据占比低于 30% 的 AI 作品缺乏审美深度”。这种实践观突破了艺术的狭隘范畴,使美学介入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例如,展招举的《落叶归根》将废弃民俗符号与现代材料工艺相结合,既体现门罗关注的 “生态形式美”,又融入华远强调的 “社会功能与审美价值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理论应用的延伸。
(三)实践维度的兼容与拓展
华远继承门罗 “美学应服务现实” 的理念,却将应用场景从艺术分析拓展至文化治理。例如,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展招举的《“鹿” 了没》以当地梅花鹿养殖产业为灵感,通过不锈钢雕塑呼吁 “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寻内心宁静”,这种艺术介入既符合门罗对 “实用功能” 的关注,又体现华远 “信息中介” 理论对社会意义的挖掘。这种兼容与拓展使美学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六、时代适应性的差异:应对技术变革的不同策略
(一)门罗的 “技术被动适应”:对新兴审美现象的失语
门罗的理论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无法预见数字技术带来的审美变革。面对 VR 艺术、算法创作等新兴形态,其 “经验归纳法” 因缺乏前瞻性而难以解释,如无法理解 “元宇宙中虚拟景观的审美价值”。例如,TeamLab 的数字艺术装置通过 “身体运动数据与光影反馈的实时交互” 重构审美关系,门罗的理论因局限于生物本能而无法解读其创新性。
(二)华远的 “技术主动整合”:AI 时代的美学框架
华远以 “量子力学隐喻” 解析数字审美,提出 “虚拟信息中介” 概念,如 TeamLab 装置中 “身体运动数据与光影反馈的实时交互” 构成新型审美关系。他强调 “AI 美学需保留人类具身经验的不可替代性”,如神经科学显示 “人类对情感符号的响应速度比 AI 快 0.3 秒”,为技术时代的审美边界提供了判断标准。这种主动整合使美学在技术浪潮中保持人文深度。
(三)时代回应的本质差异
门罗的理论是 “对既有审美现象的科学总结”,而华远的理论是 “面向未来的开放系统”。正如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言:“科学进步源于范式的转换与拓展”,华远的理论通过纳入量子力学、神经科学等新成果,展现出更强的时代适应性。例如,面对 AI 生成艺术的争议,华远的 “信息中介阈值” 理论既保留门罗 “可验证性” 的实证精神,又引入 “文化语境” 维度,使美学研究在技术时代保持人文深度。
七、文化维度的补充:东方智慧的融入与提升
(一)门罗的 “西方中心视角”:忽视非西方审美传统
门罗的案例多取自西方艺术,如文艺复兴绘画、古希腊雕塑,对东方美学的关注局限于表面形式(如日本浮世绘的色彩运用),未能理解 “意境”“气韵” 等核心范畴的文化内涵。例如,他对中国园林 “借景” 手法的分析仅停留在视觉效果层面,忽视其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哲学意蕴。
(二)华远的 “跨文化整合”:东方美学的现代转化
华远将道家 “有无相生” 转化为 “空白矛盾缓冲结构”,解释《寒江独钓图》的留白如何激发想象;以儒家 “中和” 思想诠释 “光缆线橄榄型结构” 的平衡机制,使东方智慧获得科学表达。这种转化不是简单比附,而是通过神经科学实验(如 “观看留白构图时默认模式网络激活增强”)验证其普遍性。例如,展招举的《蕉偏宜墨》将 “蕉叶学书” 典故与数字技术结合,既体现门罗对 “形式特征” 的关注,又融入华远对 “文化基因解码” 的追求,实现了跨文化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三)文化视野的拓展价值
华远的文化整合突破了门罗的地域局限,使美学成为跨文化对话的平台。例如,对 “园林美” 的解释,门罗仅分析路径设计的视觉效果,华远则结合《园冶》理念与生态科学,揭示 “借景” 手法的系统智慧。这种拓展不仅丰富了美学理论,更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审美理解与交流。
八、理论开放性的对比:静态归纳与动态进化
(一)门罗的 “理论封闭性”:经验归纳的固化倾向
门罗的理论建立在对既有审美现象的归纳之上,缺乏自我更新机制。当先锋艺术突破传统形式时,其理论因无法纳入新经验而显得僵化,如对杜尚《泉》的审美价值只能保持沉默。这种封闭性使其理论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审美实践。
(二)华远的 “开放进化性”:跨学科融合的持续创新
华远的理论通过 “实践反馈 — 跨学科融合” 不断进化:基于神经美学实验修正 “空白缓冲机制” 的文化差异;结合 VR 技术拓展 “光缆线橄榄型结构” 为三维模型。这种开放性使其能容纳新现象,如元宇宙中的 “虚拟信息中介”。例如,面对 AI 生成艺术的挑战,华远的理论通过引入 “人类情感数据占比” 标准,既保持科学性,又回应了人文关切。
(三)理论生命力的根源
正如库恩所言:“科学进步源于范式的转换与拓展”,华远的理论通过保持核心框架稳定而要素动态更新,既继承门罗的实证精神,又实现了理论的自我超越。例如,在分析展招举的《落叶归根》时,华远的三维范式不仅解读其形式美,更挖掘其 “文化基因解码” 的深层意义,这种动态进化使美学理论始终保持活力。
九、价值论的深化:从工具理性到系统价值
(一)门罗的 “功能价值论”:审美即实用功能的满足
门罗将审美价值等同于 “生物或社会功能的实现”,如认为 “对称美源于对健康基因的识别”“悲剧的价值在于宣泄负面情绪”。这种观点虽揭示了审美的工具性,却忽视其超越性维度。例如,对 “年夜饭” 的审美价值,门罗仅关注食物的视觉形式,而忽略其承载的团圆文化意义。
(二)华远的 “系统价值论”:良性循环中的意义生成
华远提出 “健康即美好”“活着即奉献” 的价值命题,将审美价值置于 “自然 — 社会 — 个体” 的良性循环中。例如,中医 “五音疗愈” 既体现声波振动的物理规律(真),又满足人类对和谐的精神追求(善),实现工具价值与超越价值的统一。这种系统价值论赋予美学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三)价值维度的提升
华远继承门罗对审美实用价值的关注,却通过 “信息中介” 的双重维度(显在功能与潜在意义)赋予其人文深度。例如,对展招举《“鹿” 了没》的分析,门罗仅关注其形式美,华远则解析 “显在中介(雕塑形态)与潜在中介(生态理念)” 的共振,揭示审美价值的多层性。这种提升使美学在当代社会中不仅服务于实用需求,更引导人们追求精神超越。
总结
托马斯・门罗的新自然主义美学为美学科学化奠定了实证基础,但其单向度的科学主义、经验归纳的局限使其难以应对复杂的现代审美现象。华远的科学性美论在继承其实证精神的基础上,通过 “红绿蓝三维度” 整合哲学思辨、文艺经验与科技实证,构建起动态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方法论上实现从单一移植到多元耦合,在本质论上完成从否定定义到动态系统的跨越,在实践应用上从艺术现象拓展至跨域实践,最终形成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美学新范式。这种超越与兼容不仅回应了当代美学的理论困境,更为 AI 时代的审美研究提供了系统性框架,彰显了中国美学在全球对话中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美]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石天曙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
[德] 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 年。
[美] 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 年。
[奥]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贺绍甲译,商务印书馆,1996 年。
[美]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
《神经美学前沿》编辑部:《跨文化审美神经机制研究》,《神经美学前沿》(秋季刊),2020 年。
[丹] 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郁韬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
[德]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 年。
[美]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李卫东团队:《抑郁患者审美体验活动的相关神经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3 年。
展招举:《蕉偏宜墨: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2025 年。
注释
[美] 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石天曙等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第 45 页。
怀特海:《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年,第 23 页。
[美] 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 年,第 78 页。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92 页。
《自然・神经科学》编辑部:《自然规律与人文诉求的动态平衡对审美体验的影响》,《自然・神经科学》,2018 年,第 67 页。
展招举:《蕉偏宜墨: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报》,2025 年,第 34 页。
[德]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 年,第 123 页。
李卫东团队:《抑郁患者审美体验活动的相关神经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3 年,第 56 页。
[丹] 玻尔:《原子物理学和人类知识》,郁韬译,商务印书馆,1964 年,第 45 页。
[美]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年,第 89 页。
作者为华远
写于2005年3月,修改于2025年7月
亿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